“青桐计划”打造武汉创业圣地

2014-12-24

“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就要激活大学生这支创新生力军,既解决‘业’的问题、做大产业,又解决‘人’的问题、扩大就业,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也为城市未来奠定坚实根基”。
9 月29 日,武汉市内众多创业大学生参与由武汉市团委组织的“创业链·青年圈”创业俱乐部活动,交流创业项目和心得。

“1992年那轮‘下海潮’中出生的孩子,如今正走出校门,积极投身创业,形成新一轮‘创业潮’。”日前,《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湖北省武汉市调研中了解到,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剧,加上经济增长放缓,各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密集出台,大学生创业已成为眼下社会各界热议的“高频词”。

比如,作为高校聚集、人才富集的教育重镇,武汉市去年8月启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青桐计划”,充分激活大学生投身创业激情,一年间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超过1000个。“青桐计划”由此被业内视为探究地方政府助推大学生创业路径的典型样本。



“青桐计划”激活创业热潮

“五加一”商贸是去年6月成立的一家在武汉市内从事校园纪念品设计的企业。凭借着个性化的设计和相对健全的销售服务网络,年销售营业额就达120万元。企业创始人之一、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籍晓岚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由于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加上自己个性不爱受拘束,因此大四时就毅然选择和同学合作创业。”

就业压力,多元的价值观念,让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甚至在校生如籍晓岚一般,选择投身创业。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338万人增长至727万人,总数翻了一番多。

武汉聚集80所高校,2012年高校毕业生近30万,留汉就业创业仅8万。大量高校毕业生“孔雀东南飞”,对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人才需求量大的武汉市而言,意味着巨量的资源外流。

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向本刊记者介绍说,经济结构调整和下行压力,需要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瞄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的武汉,在经济总量即将破万亿的基础上,正谋划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急需一批“知识青年”转化为新型商业力量,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

在他看来,大学生拥有现代知识、现代思维、现代眼光,是最富朝气、最富活力、最富梦想的群体,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生力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就是要激活大学生这支创新生力军,既解决“业”的问题、做大产业,又解决“人”的问题、扩大就业,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也为城市未来奠定坚实根基。

在此背景下,武汉市去年8月推出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青桐计划”,从创业场所、天使基金、小额贷款等方面出台十条“真金白银”的鼓励政策,扶持对象覆盖在校或毕业五年内的从专科生到博士后在内的国内外所有大学生。

武汉市科技局局长吴志振告诉本刊记者,这项计划命名为“青桐”,系因青桐即梧桐,生长迅速、树木高大,象征大学生成才、企业成长;武汉主产梧桐,寓意武汉气候环境适宜大学生创业。

一系列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导下,大学生创业激情迅速被“青桐计划”所激活。一年间,全市新增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超过1000个,参与创业的大学生近万人。新增大学生创业特区41家,全部入驻满员,科技企业孵化场地总面积近800万平方米,孵化器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

“青桐计划”还催生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和创业者。武汉大学毕业生潘宣辰、乔伟创办武汉安天信息公司,其自主研发的“AVL移动反病毒引擎”打败了卡巴斯基、赛门铁克等国际巨头,首夺2013年度全球反病毒测试第一名。

去年11月以来,已有从事环保设备与工业控制设备研发、生产、销售的武汉尼万股份科技公司,以及从事智能安全防护产品设计研发的聚鑫智能科技公司,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顺利挂牌。这两家企业,成为“青桐计划”中率先登陆区域“四板”的大学生创业先锋企业。

鼓励创业“扶上马送一程”

长期以来,由于创业前期成本相对较高,成功率偏低,虽然各地相关鼓励扶持政策密集出台,但大学生创业“感兴趣的多、敢实践的少”,难以形成“气候”。武汉“青桐计划”何以开展一年便初有建树?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武汉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青桐计划”在酝酿制定时,就明确了“放宽政策门槛、全方位解难题”的思路,从大学生创业初期的所需、所难入手,完善政策覆盖面,既重视“锦上添花”,更做到“雪中送炭”。

考虑到大学生刚毕业就创业的成功率有限,“青桐计划”的扶持对象拓展到在校大学生,及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以便就业两三年积累一定经验后的大学毕业生,也能搭上这条创业快车道。同时,“青桐计划”没有所在户籍、毕业学校等门槛限制,去年“青桐计划”表彰的首批100名大学生创业先锋中,有34名创业大学生属外地高校毕业,其中24人是从境外到武汉创业。

场所和资金是阻碍大学生创业的两大“拦路虎”。本刊记者在武汉理工大学创业园看到,创业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创业大学生免费提供办公桌、宽带、文件夹等软硬件服务,达到“拎包入驻”标准。只要有创业项目、完备的计划书和创业团队,大学生创业者均可申请免费入驻创业园。

在资金方面,“青桐计划”除常规的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财政资金奖励优秀项目外,武汉市财政还投入1亿元,创建由政府主导,企业管理的创业天使基金,共有12个创业项目获得2850万元投资。
除财政资金直接扶持外,武汉市还鼓励风投机构对孵化器内的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投资,对风投机构按实际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风险补偿,创办大学生创业项目与风投机构对接的“青桐汇”,解决创业项目融资难。

现如今,“青桐汇”已成为汇聚项目、资金、信息、人才、导师、政府服务“六位一体”,搭建青年创业者与创投资本对接、与创业导师对话、分享创新创业经验的平台,帮助40多个创业团队获得风投累计达人民币2.7亿元,创业家传媒创始人牛文文、新东方创始人徐小平等风投“名角”都成为青桐汇的“常客”。

从湖北美术学院毕业的23岁大学生刘馨怡,两年前与同学合伙成立公司从事移动互联网软件研发。他们去年推出的一款微信语音插件“方言-chat”可将聊天文字转化为各种地方方言,受到热捧,用户量超过40万。这个项目,不仅给她带来“青桐计划”中武汉青年创业梦想秀的近20万元扶持基金,也吸引到80万元风险投资。

针对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资源有限、经验不足、缺乏交流等主要问题,武汉市团委着力打造了“创业链·青年圈”的创业服务体系,建立由企业家、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等近600人构成创业导师队伍,为创业青年提供一对一的陪伴式服务,汇集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支持青年创业。

共青团武汉市委书记叶文静表示,扶持大学生成功创业,要通过延长跟踪帮扶期,搭建资源整合平台,形成制度保障,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并对他们的创业失败保持宽容,这样才能让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

创业培养从校园开始

“自己创业能从梦想变成现实,与大学校园求学过程中播下的创业‘火种’密不可分。”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学博士毕业的武汉华肽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曾建华,在读本科就萌生创业念头。他依靠自身研究成果开发生产生物药妆产品,如今企业运营已步入正轨,不仅注册“药博士”商标、还推出10多种药妆产品,年收益过百万元。

如何培养更多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如曾建华一般,在校期间提高创业综合素质,再根据自身兴趣与特长,有目的性、针对性地创业,也是“青桐计划”实施中重点探索和突破的内容。

武汉市特地成立“青桐学院”,邀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武汉市内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长担任名誉院长,同时开展“青桐计划”进校园系列活动,宣讲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邀请成功创业的大学生分享经历和感悟,提供系统创业培训及创新辅导。

武汉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北平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说,学校虽不鼓励在校学生创业,但通过开展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创业的讲堂论坛、训练营、开设创业双学位等举措,可以扩大创业大学生的“潜在群体”,也能让他们提前感受到创业的艰辛和困难,避免盲目创业、跟风创业。

唐良智说,武汉实施“青桐计划”,就是要实行“市场+市长”双驱动、“导师+资本”双助力、“平台+服务”双支撑、“物质+精神”双激励,努力打造全国创业政策最完备、创业平台最健全、创业氛围最浓厚、创业成果最丰硕的大学生创业圣地,让大学生创业者在武汉有家有业有梦、成长成才成功。

“大学生创业中资金难找场所难觅、政策多效果欠佳是国内的共性问题,武汉“青桐计划”中的很多做法和探索值得借鉴。”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负责创业指导的副院长黄刚表示。

黄刚说,地方政府鼓励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制定时,应更多地从创业者角度出发,完善政策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加强创业扶持的宣传、推介、培训,同时加强政府与学校的互动,完善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引导学生的创业项目更贴近市场,提高创业成功率。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在线咨询
联系电话

027-87525017